数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提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许小乐表示,良性循环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防控风险,防止局部企业风险向系统传递。二是房地产市场要运转起来。避免因市场交易阻滞使房企回款加速恶化,到期负债无法接续滚动而发生流动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一是未来要在坚定不移的抑制“炒”的同时,积极完善支持“居好”的政策。二是坚持政策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应因时因地做些机制性边际微调。三是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视角,政策及其调整要确保房地产业各个环节处于健康运行、有效衔接、顺畅传导,杜绝因政策导致各环节出现问题、断裂和阻塞。
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比例有望加大
会议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除商品房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住房供应方式,有助于拓宽住房供应渠道。
在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当中,保障性租赁住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前,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住建部此前表示,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应力争达到30%以上。
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40个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1月至9月已开工72万套,占全年计划的76.9%,完成投资775亿元人民币。南京、无锡、宁波、佛山、长春、南宁等6个城市已完成年度计划。(文章来源:央广网)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为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建筑垃圾管理有关规定,12月8日,住建部召开全国城市建筑垃圾工作视频现场会议,总结交流35个试点城市等先行地区经验做法,部署进一步做好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会议指出,做好建筑垃圾治理,是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法定职责的根本要求,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主要措施;是破解“垃圾围城”的实际行动,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有力举措;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增加城市承载力和发展韧性的坚实支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成熟方法,是增强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深刻理解做好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加强建筑垃圾治理工作,2018年3月,住建设组织北京等35个城市(区)开展了建筑垃圾治理试点探索工作。会议认为,35个试点城市等先行地区探索形成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在各地得到复制推广,有的还上升为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健全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理顺建筑垃圾管理体制;实施源头减量和分类管理、着力消除存量建筑垃圾安全隐患;加快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建立长效制度、支持再生产品应用等。
会议指出,当前,尽管不少地方试点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从全国总体来看,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包括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居高位、统筹协调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建筑垃圾后端处理能力不足、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要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认识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会议强调,各地要对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扎实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结合实际、统筹考虑,明确“十四五”时期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二是推进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减排体系,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督促施工单位等履行主体责任,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和就地回收利用,对建筑垃圾实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促进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四是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确保用地。五是推动资源化利用。加快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生产,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优先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文章来源:人民网)